亚洲·bet356体育(China)官网在线入口-OFFICIAL WEBSITE

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

充分发挥工业的“压舱石”作用

时间:2022-01-21

充分发挥工业的“压舱石”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肖亚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这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强调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并对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今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记“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突出抓好工作落实,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推动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筑牢经济“压舱石”,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增强稳定工业经济的责任担当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肩负的责任重大,要充分认识把握面临形势,切实增强贯彻会议精神、稳定工业经济增长的责任感紧迫感。

2021年极不平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克服困难挑战,工业经济总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两年平均增长6.1%;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8.0%,两年平均增长18.9%。全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27.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基础和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取得新进展,集装箱产量成倍增长,光伏、风电、船舶等产业链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压减粗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增强,制造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快,信息通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小企业纾困解难力度加大,专精特新发展步伐加快。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工业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明显增多。全球疫情走势变数很大,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制造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挑战加大,供给和需求面临诸多约束,我国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所加剧,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有所波动。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工业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恢复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完整产业体系和齐备配套能力优势明显,市场主体活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具有良好基础和许多有利条件。

工业稳则经济稳。我们要深刻认识稳定工业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深刻认识复杂严峻形势带来的风险挑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决心,一项一项抓好落实,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充分发挥工业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的“压舱石”作用。

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

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要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在稳的前提下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进取,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统筹推进强链补链、技术攻关、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和提质升级,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为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有力支撑。

全力以赴提振工业经济。认真落实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着力畅通工业经济循环,强化政策扶持,努力实现一季度平稳接续,确保2022年开好局。尽快打通重点产品供给堵点卡点,加强大宗原材料供需对接,优先保障基础工业产品、重要生活物资、农资化肥等企业稳定生产,集中力量解决汽车等领域芯片短缺问题,畅通关键零部件供应渠道。大力提振制造业投资,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抓好“十四五”重大工程和项目实施。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等应用推广。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推动支持政策落地见效,大力度治理恶意拖欠账款问题。

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快制造业强链补链,推动“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形成以“链主”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大力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瓶颈短板,启动一批产业化工程化攻关项目。推动创新发展,提高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等发展水平。聚焦增加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的创新模式。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探索现代化集群治理模式。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培育企业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改造升级,完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平台进园区、进企业,扩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支持创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细分行业智能制造标准研制应用,制定装备数字化发展政策措施,突破一批智能部件和装备。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加快软件、大数据等产业发展,拓展大数据应用场景。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促进5G应用规模化发展,增强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稳步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落实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钢铁行业碳达峰方案,发布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导向目录,启动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组织开展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示范应用。持续巩固去产能成果,严禁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新增产能,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初级产品供给保障,编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建设一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推进工业固废规模化综合利用、再生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抓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试点。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健全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绿色工业园区。

大力培育发展优质企业。企业强,产业才能强。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龙头企业。健全优质中小企业评价体系,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支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成长为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培育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企业管理能力提升工程,遴选推广一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和领先标杆,弘扬企业家精神。制定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更多大企业对“小巨人”企业开放市场,鼓励大企业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生共荣的生态。

依靠深化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力

工业是经济的“压舱石”,企业是“动力源”。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聚焦工业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聚焦影响企业主体作用发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优化发展环境,激活发展动力,为工业增长和提质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抓好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系列规划宣贯实施,协调推动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等政策落实。加强和改进对企业的服务,做好能源、物流、用工等要素保障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有效提振市场信心,稳定企业预期。

促进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协同推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要素自主有序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引导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集中集聚,稳定制造业占比。探索建立以产业链链上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上下游顺畅衔接、跨行业跨领域有效协同的创新机制和模式,强化科技对产业的引领支撑。进一步深化产融合作,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总结推广“补贷保”联动试点经验,努力扩大制造业资金供给。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科技、贸易等政策协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攻关和重大项目建设。深化产教合作,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健全需求导向的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培育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推动构建新型要素流通标准和交易体系,提升新型要素参与价值创造和分配力度。

深化和拓展制造业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制造业全方位开放,落实好2021年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和家数限制。做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实施和重点外资企业服务保障,支持外资企业加大中高端制造、研发中心等投资。加快建立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国际创新资源落地转化。发挥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稳定国际论坛、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平台作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国际合作。顺应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趋势,以“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发挥协会、智库等的作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互补合作。